除了私房钱外,上海阿姨还管这个
贾平凹曾写过弹棉花的人。
他说:“作家实在是一种手艺人,文章写得好,就是活儿做得漂亮。窗外的空地上有织网套的,斜斜地背了木弓,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,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,劳动既愉悦了别人,也愉悦了自己,事情就这么简单。”
在上海这座城市里,斜斜地背着木弓,走街串巷弹棉花的手艺人几乎没有了,但弹棉花的店却一直没有消失。
即使现在得到一条不同材质的被子越来越方便,很多阿姨妈妈还是愿意每年去翻弹一条棉花被。
她们喜欢被子新弹好时的蓬松、柔软,喜欢它吸饱阳光后的味道,也喜欢借由着它,表达对子女的关心。
弹床棉花好过冬
▼点击观看▼
一
如今各种被子层出不穷
但有些人
还是习惯用棉花被
天冷了,要加床被子。
张文琴(化名)担心外孙女晚上睡觉不够暖和,决定去店里给她做一床垫被。
她已经连着几年光顾这家小铺子了。
一进门,就熟络地和老板招呼:“来打条小被头,1米2。这趟的新疆棉质量好伐?”
张文琴家住南汇,本地当然也种植棉花,但当新疆棉出现在市场上时,高下立见。“新疆棉白,软,蓬松,盖着舒服。”
当天下午就拿到了被子,张文琴给女儿家送去。
外孙女躺在新打好的垫被上面,说像睡在软软的云朵上一般。
在上海郊区,还能找到一些弹棉花店,但在市区,这样的店是越来越少了。
“现在顾客少了,但是像我们这样弹的人也少了很多,所以我自己的生意相比来说,过去和现在差不多。”方雪庭说。
方雪庭是“方记弹棉花店”的老板。
他的店不好找,说是在四号线鲁班路地铁站口,却要从地铁站背后的一条小道弯进来。
这条小道夹在五陵新村和江南宿舍之间,像是被时间凝固了一般,有八九十年代风格的理发店,旧货收购店,以及弹棉花店。
弹棉花店
在一条时光凝固的
小路上
自上世纪80年代初来上海弹棉花起,方雪庭就没离开过这一区域,一直在蒙自路到打浦路这一带做生意。
刚来的时候,五陵新村还没造起来,马路上还允许搭棚。方雪庭最早的店,就搭棚而设。
现在,五陵新村已经成了低矮的老公房。地铁站造了起来,路上一部分房子拆迁了,方雪庭的弹棉花店也换过不少位置。
“运气蛮好,一直能在这附近找到房子,就做到现在。这里熟悉了,其它地方也不想去。”
现在的店面大概有10个平方米,进门就是一张很大的桌子,方雪庭自己用板子搭的,宽有1米9,长达2米2。
四周还有一圈活动板,可以把它支起来,让桌子变得更大。
一般的桌面都力求光滑,但这张桌子上却钉上了一块毛糙的板子。
“卖相不好看,但桌面光不好,棉花要‘逃’走的。”方雪庭解释说。
桌子里面是一架机器,现在弹棉花都靠它。
而方雪庭最早用来弹棉花的手工工具就挂在墙上,如弯弓一般。
用来弹棉花的
手工工具
平时挂在墙上
进门右手边的墙角处堆放了一整包棉花,压得严严实实。“新疆棉,一包就有四百斤,现在便当,快递过来的。”方雪庭说。
棉花上是顾客拿来的旧棉花被,泛着黄,瘪塌塌的。
门口屋檐下的空间方雪庭也没有浪费,放着顾客拿来的一大包旧羊毛衫,也有已经打好的棉花被。
一位个子高挑的阿姨正好来拿她打好的棉被。她家离这儿并不近,是听朋友介绍,坐地铁寻过来的。
一条四斤的棉被,用了方雪庭这里的新疆棉,总共185元。
“这两天冷了,好用起来了。”她说。
二
方雪庭没想到自己会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,他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,只带了一点点口音。
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
方雪庭都戴着口罩
在店里忙碌
80年代初,17岁的他想着赚钱而离开了家乡金华。
那个时候人员还不能自由地流动,行业也没自由地开放。对于方雪庭的乡人来说,能到大城市来生存,赚钞票的行业就是弹棉花。
他先去嘉兴跟着师傅学了三年,然后就到上海来了。
一开始的店是和另一个年轻的同乡一起开的,两个人搭手,一起牵线,一点点把棉花弹松,一天大概能做六七条被子。
价格是这么算的:3元5角是底数,再算上加工费2角一斤,做好一条被子大概是4元多。
那时方雪庭他们不卖棉花,棉花店是国营的。顾客从国营店里自己买来棉花,或是把家里的旧棉花被带来。
生意从农历七月半起就开始忙了。
“老早天凉得早,不像现在,到了12月份,穿衬衫的还有。生意最好的辰光是10月到11月,天冷了,都要来把被子翻翻新。”
以前手工弹棉花
弹得松
被子弹性好
11月过后,生意就淡下来了,方雪庭和同伴转移“战场”,到郊区去弹棉花。
和现在不一样,那时郊区鲜有弹棉花店,而郊区人对于棉被却有着很大的需求,甚至强烈过市区人。
“女儿出嫁的时候,娘家要做十几条被头呢。被头越多,说明嫁妆越丰富。”
过去方雪庭每年11月都要去松江。彼时稻谷收割,棉花采好了,他们吃住在一户东家家里。
村里的人得了消息,都拿着棉花来找他们打棉花被,生意多得来不及做,方雪庭和同伴每次都要做上几个月才回市区。
回忆起来,方雪庭还蛮怀念那一时期的。
“我们和那个东家很合得来,白天生活(工作)做好,晚上喝喝茶,茄茄山河(聊聊天)。”
“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,不过早就不去他们那里做生意了,松江房子都拆迁了,他们也住公房去了。”
三
方雪庭不去松江是在1993年,那一年他女儿3岁。对于很多事情,方雪庭都喜欢用孩子的年龄来记。
那时郊区弹棉花的店开出来了,不再需要他们“下乡”。
方雪庭也不再和人搭伙。他和一名同乡姑娘结了婚,生了孩子,开起了夫妻老婆店。
方雪庭的
弹棉花小店
门口挂着春节时的对联
在这样一门小小的生意上,时间的流逝也带来了变化。
有生产工具的变化。1994年,儿子还没出生时,方雪庭买了第一台机器。很小,不吸灰,也不能自动卷起来,还需要手工弹一弹。
而现在的机器足有一人宽,瘪塌塌的棉花放进去,很快就蓬松起来。
现在用机器弹棉花
更加快捷
价格也实惠
也有原料上的变化。最早品种单一,只有棉花,后来羊毛也好做了。
上海善持家的主妇把家里不穿的羊毛衫集中起来,拿过来轧羊毛毯。
一开始,方雪庭的小机器没法轧羊毛衫。
“阿拉晚上踏脚踏车到北蔡,那里温州人的机器大,可以轧羊毛衫,打成羊毛后,阿拉再踏车子回来,弹成羊毛被。”
羊毛被其实并不好,粘不拢,容易坏掉。方雪庭比较下来,觉得只有澳洲羊毛是真的好。
“有的人家家里有人做海员,带回来澳洲羊毛被的边角料,弹性特别好,很细腻。不像现在人家网上买的羊毛,直瘪瘪的,里面粗得不得了。”
骆驼毛90年代也开始有了,买来是一卷一卷的,弹成被子非常暖和。“不过要八九块一斤,假使家里条件不好,不会去买的。”
鸭绒被、鹅绒被也有了,轻轻一条,盖着非常暖和。
七孔被、八孔被也出来了,和棉花被盖了一两年就硬绷绷不同,它们可以一直保持松软状态。
“这种材料我们这里也有,价格比棉花便宜。但是懂经的知道,它不透气。”
瘪塌塌的棉花
放进机器里
很快就蓬松起来
虽然其自身有一些不可改变的弱点,又面临众多竞争者,但棉花被这么多年来依然没有被淘汰,甚至现在时令的特点也在慢慢弱化。
方雪庭本人都想不明白的是,上半年,他的生意也很好,光是棉纱线(套在棉花外面的一层网罩)就做掉了两百斤。
他寻思着:“可能现在有空调,大家夏天也要盖被子。有的阿姨欢喜早点准备好,等天冷了好直接拿出来盖。”
四
来做棉花被的,大多是中老年阿姨。
虽然上海男人乐于分担各种家务,但家里的棉被,似乎约定俗成地归于阿姨妈妈管。
而且她们还顺理成章地承担了下一辈家里的棉花被管理任务。
张雪琴女儿家里所有的棉花被都是她去打的。
每到换季时节,她会帮着把棉花胎翻出来晒一晒。等到铺在床上的时候,有一股吸饱了阳光的好味道。
弹好的棉花蓬松
要用木盘
把它压平
不过,她也嫌棉花被笨重、占地方,而且每过一两年必须去弹一弹,否则不松软暖和。
所以这几年,她也购入了鹅绒被,蚕丝被,空调被这些新被种。“我再不用棉花被了,天冷一条鹅绒被,又轻又暖。”她对小姐妹说。
但是在外孙女读幼儿园要带条小被子时,她和亲家不约而同地用新疆棉打了一条棉花被。“给小囡弄条棉花被,天然点,环保点。”
套上纱网后
还要再把棉花胎
压平、压均匀
优劣占半,各花入各眼,钟爱棉花被的还是大有人在。就在前两天,一个顾客从古北新村开车来做了好几条棉花被。
“她比我还小几岁呢,1973年生的。”方雪庭说。
顾客是北方人。“北方人欢喜弹棉花的多,年轻人也喜欢,有的特地从宝山、闵行、松江赶过来。”他说。
傅传乐就是北方人,她家现在所用的被子,都是妈妈在老家做好了给她带来的。
“在我们老家,上一辈的女人都会自己做棉花被。她们自己用手一点点揪棉花,弄松软后,上面铺上布,缝制出一条被子来。”
“新做的棉花被非常舒服,又轻又暖和。上次妈妈来上海,把我们盖得硬了的被子全部拆掉,重新做了一遍。”
这种自己动手做棉花被的手艺,在傅传乐这一代手里基本上失传了。
自她2002年来上海求学以来,已离家16年。不过那几床母亲亲手做的棉被,多少还让她和老家保持着一点连接。
刚刚弹好的棉花被
柔软蓬松
有弹性
现在到方雪庭这里,要求手工弹棉花的人少了。
“价格贵,不合算。手工弹200块一条(不包含棉花),机器弹,一般65块底数,再加1块一斤加工费。”
“质量呢,肯定是手工好,弹得松,弹性好。不过现在机器弹也很均匀的,只是用了之后容易起球。”
有些客人一开始想手工弹,听方雪庭实话实说后,大部分人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但在方雪庭老家,女孩出嫁时,还是必定要有一条手工弹的棉花被,用绸面被单一针针缝起来,放在一堆棉被的最上方。
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仪式感吧。
(方雪庭的店面因故到年底不能再续租,他不知道何处再能寻到相对便宜的店面,让他能够把弹棉花的生意继续做下去。如果读者有合适的场所,可以和我们联络。)
- END -
更多上海故事,点击下方
写稿子:顾 筝/ 画图画:二 黑/
拍视频:林国华/ 编稿子:韩小妮/
写毛笔:陈冬妮/ 做图片:刘 真/
拿摩温:陈不好玩/
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
请给我们留言,获取内容授权